立即打开
與我周旋集
與我周旋集
作者:.(清)魏元樞著
上传:有泉
确定不再发布?
取消
确定
與我周旋集
前言
目录
序
序
汾州太守魏公傳
詩卷一 尺蠖引
尺蠖引補序
車軸山無梁閣[1]
浣女
送周都司之任玉田
晚望
送友人之楚
崆峒懷古
南莊即事
贈高通元道士
庚子下第作
九月望後志感
賀周都司晉武清海防遊撃
晚行山村
題河西廟壁
贈别朝鮮金中丞歸國
和高麗使臣登薊州獨樂寺閣
甲辰除夕
乙巳初春紀遊
感舊
馬亦文見訪對談之作
登資生臺
齋中偶成
丙午三月之望雨雪彌日紀事
石鼓歌
題天宫寺[5]
詩卷二 遠遊草
遠遊草補序
望薊州
早發别山微雨初晴
早發良鄉縣
早發保陽遇風
保陽陳度川招飲,晤同年單生我,因共留宿
途中别單生我
晚歸唐縣
岡北道中
夜風
登高
唐縣旅寓題壁
贈劉誾若先生
楊椒山先生祠
椒山先生畫像
唐縣寓劉大公璽家賦贈
登唐縣毘盧閣
趵突泉
舟中口號
宿三河縣
還鄉橋
范蠡
詩卷三 蟋蟀秋吟
蟋蟀秋吟補序
少年行
從軍行
妾薄命
稠桑驛
老子故宅靈寶北關
信宿朝邑縣遇雨感懷
妾薄命
寓靈寶苦秋雨
中秋贈林蓮峰、吴贊元兩明府
中秋無月絶句五首
吴贊元賦詩見贈,次韻答之
秋山晚眺
漫興
澠池縣登秦趙會盟臺即秦王擊缶、趙王鼓瑟處
渡洛水之登封縣澗瀍伊洛合流處
緱氏嶺謁浮邱伯廟
登天中閣
馮異廟
許遠墓
白馬寺
鞏縣
虎牢關
古成皋
桑林禱雨處
中牟魯恭祠
狄梁公墓下[4]
丁未十月自汴北上,黄河阻風,復歸汴梁
汴城復寄舊館,翌日大雪
詩卷四 就日篇
就日篇補序
送賈夢因之任定陶
賦得滿城風雨近重陽并序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冬日復行阜城郊外感懷
辛亥除夕
癸丑除夕
甲寅元日立春雨雪
人日
元夜賦寄王毅齋廷尉臧、冠山吴大來孝廉
清明日同奚泉亭、黄覺山遊萬柳堂
九日奚惺齋邀同黄覺山、王萊堂陶然亭登高,歸飲齋中,同賦得眺字
除夕和王毅齋見示原韻
乙卯人日
上元後二日齋中對雪
閒居偶占,適奚惺齋過訪,足成之
鶴影二首
送同年傅成山同知廣西泗城府
長句代柬寄答傅起山
遥和傅起山寄贈原韻
鍾天星輓詞十首并序
九日黑窯厰登高,懷王阮亭先生,追和原韻四首
送同寅周西畇歸養[2]
周西畇買舟南旋,行有日矣,大雨如注,阻留者數日,復走筆成此贈之
題宋貞媛有序
詩卷五 歸懷雜詠
歸懷雜詠補序
歸懷詩三十首并序
留别王萊堂奉酬原韻二首
留别奚惺齋二首
燕山行
詩卷六 晉郵草
晉郵草補序
新樂途中聞砧
早發獲鹿縣
固關
井陘道
平定州
晚宿神池縣
早發五寨赴偏關,中途口占
晚投三岔
由三岔赴偏頭關,屢陟山頂,中途口占
登偏頭關
風雪中疾驅過永興堡,夜投草菴,慨然成詠
九月晦日過八角堡,晚宿神池縣,是夕大風
十月朔日,早發神池縣,度黄花嶺,歸寧武
壽袁約之
初冬赴太原,早發寧武
路經常珍,復過懸岡
懸岡道中
早發柳行村
太原冬暖
宿忻州,夜得羽書,知阿少司空偕準噶爾、額爾沁各使入覲,誌喜四首
早發黄土寨,路逢微雪
雪中輿夫
陽曲灣
晉陽懷古
晉陽道中望塞上諸山
早發石嶺關
晨過麻會堡
崞縣喜晤梁明府
早發崞縣
代州懷宋將楊無敵
雁門關
廣武舊城
自雁門投宿新寨孫秀才園亭,爲賦二首
賦留新寨里民
駐車老營,大雨彌日,詩以誌喜
奉檄查勘關隘,自水泉營、草垛山、驢皮窯,又出紅門口,至將軍會堡,沿邊之作[1]時庚申四月二十有四日也
立秋日獨坐二一軒偶興
哭奚惺齋先生
詩卷七 塞鴻吟
塞鴻吟補序
送鄒濟之任蕪湖巡檢有序
雪夜紀夢有序
壬戌九月望後晚宿三岔
高松
壽謝己人參軍有序
過崞縣延長社
水磨
宿陽武谷
早發陽武谷
板市河橋
程嬰故里
旅宿忻州,喜晤謝若園刺史
晚宿陽曲灣
晉陽客舍感懷六首
過青蒿嘴偶感
再過黄土寨
關城鎮
夜宿麻會
麻會曉發
忻州道中
過二十里舖
忻口再憩逆旅
忻口道中
早發原平紀事
崞縣懷梁明府
寄懷朱明府
由崞縣赴代州,望山巔積雪
早發代州
傅家坪
路經廣武
由廣武西赴榆林
榆林旅次
早發榆林歸寧武,中途漫興口占
道經南坪有感
望寧武城
火山
道經鸞橋
西寨
汾河源
因勸農,遂行養老禮[5]
二馬營
寧化堡
勸農回郡[12],再過鸞橋諸村
和趙會遠孝廉見贈原韻二首
甲子人日郊遊
偶興
九日和趙會遠絶句二首
詩卷八 關山遊草
關山遊草補序
乙丑三月望後行春,乘風至陽方口
陽方口[1]
大水口
廄馬
雪後早發樓溝堡
午過三岔
夜宿五寨縣[2]
乙丑九月三日度雁門之代州口占
峨口道中代州東五十里,自此入山之五臺,乃直隸龍泉關路也
臺懷宿顯通寺方丈今改永明寺
菩薩頂禮佛
夜宿崖頭村
乙丑秋奉檄出查户籍之作
晚投滋潤
偶成
老羊寨北望
北望有懷
登高寓目
出行夕歸口號
旅夜口占
捧檄有懷
謝却酒肴
即事口占
過山陰市作
懷古
有懷
由大黄巍歷辛村査户籍
出行之作
紀事
曉發山陰之應州[5]
應州道上
夜宿邊城
出山陰東郊北過桑乾之作
車中野望
應州佛宫寺木塔
應州漫興
佛宫寺夜雨
自應州入山陰界上逢李明府
寓山陰聖母宫
塞上有懷
客夜
雨後山陰曉發
恢河曉漲
朔州逆旅咏懷
夜發朔州
自朔州昧爽過陽方口
居渾源永安寺對恒山霽雪
丙寅三月山陰旅懷四首
贈應州羽士楊襲元
客寓渾源,或有索詩者,詠懷漫應之
廣靈公務寓聖壽寺方丈咏懷有序
丙寅重九
十日
九月望後三日雪霽有作
周忠武廟四首
西巡盛典恭紀
六一舉子,欹枕感懷有作
詩卷九 汾水辭
汾水辭原序
誥封通議大夫多公,崇祀浙江名宦,讀《政蹟實録》,恭紀五言排律百韻
黄蘆嶺
永寧喜雨
永寧閲城作
早發南溝口之臨縣
臨縣
三交鎮
孟門鎮
早登寧鄉之石樓
雲七里山
王村杏花
馬村山
駐石樓,學元丁帶吴山縣體偶作五首
石樓春雪 三月二日
雪霽早發石樓
早發隰口鎮
黑龍溝山
出山志喜
早發中窊之孝義
登介休城
詩卷十 麗澤堂稿
麗澤堂稿補序
曉發晉陽,歸汾州輿中感懷
讀唐太宗御製晉祠碑
晉祠古柏行
戊辰初度詠懷,時年六十有三
重九汾州登城曉望,歸而有作
晚過晉祠經棗林偶占
夜宿清源縣
清源曉發
和平遥李明府元韻
早發汾州之孝義
早過孝義逢李明府
平遥書院喜晤李明府三子一孫
歸郡城輿中即事
雪霽登郡署樓四首
雪晴郡齋即事
冬日觀童戲
西院偶興
有感
詩卷十一 務滋堂稿
務滋堂稿補序
歸興詩二十首有序
五月十二日得内子手書感而有作
題别汾署
遊崇善寺
千壽寺
鑌鐵歌
憩陽曲灣千壽寺,因宿方丈
過趙北口
歸程詩三十首有序
午發晉陽經十里舖
大熱中過磚井村
雨餘晚投什贴
什貼曉發
路過要羅村
經大樹園
午扺壽陽,吴明府過訪,遂止宿焉
過芹泉舖
天門關
平定王若園刺史候予郊外,雨中攜樽就飲
過柏井午後微雨
自晉省入固關,晚宿桃園鎮
詩卷十二 暮雨鳴秋
暮雨鳴秋原序
喜晴
和朝鮮貢使尹散官韻辛未冬月
賦贈朝鮮貢使四休居士尹冢宰
對月秋懷詩三十首有序
甲戌重九日夕偶興
十日登高野望
乙亥重九
丙子上元夢登文昌閣,寤而欹枕有作
老菊行
杜工部華陽石研歌
宜興茶鐺歌
英石盆
和王惠吉攜友過訪原韻
贈凌懷法二首,仍用前韻
文卷一 代北文集
修建萬壽亭恭紀
寧武東關久安門望華樓記
新建寧武府廟學碑
新建神池縣廟學碑代縣令李識蒙作
寧武府上喀中丞條議
設立鶴鳴書院詳定始末
周將軍祠春秋許定始末
周將軍祠准祀始末
衛廣文撰著《仲氏易説》序
吴秋喦詩序
送王天章歸省序
送同寅周西畇歸養序壬午舉人,湖南寶慶府邵陽縣人,名邰生
送同年朱太樸之任江南序朱名諶,字子誠,號太樸,陝西平凉人
文卷二 西河文集
調授汾州府各屬札諭一通
汾州府上準中丞條議
汾州府興復西河書院詳請始末
西河書院學規十三條
與寧武太守周砥峰書
上中丞阿公乞休書己巳四月十七日
上藩臬
上黄冀寧道
原吏部尚書德公禀
答蒲州李太守書
徐介巖詩序
李膚士行實紀略
王節婦實行録
歸里後焚黄祭告魏家莊先塋文
歸里後焚黄祭告石家營先塋文
臞菴居士自撰墓表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年七十二
雜體
小序
陳母邸孺人孝行傳
閔瘋子傳
重修聖水庵記
爲王毅齋畫像述夢記
定數紀聞
夢仙記
元旦慶雲現於寧武
書曾南豐二女墓誌銘後
祭彭東璧文
再致王恕堂太守書
寄河津施明府被議南還書
寄原寧武吴明府書
世藏端石硯銘長七寸,廣五寸,厚寸許
水晶印色合銘
古鐵力筆海銘
風形端硯銘
端溪方長研銘
端溪宋研銘
花梨筆斗銘
豆斑柟筆斗銘
鐵力筆斗銘
瑪瑙水丞銘
磁蟾蜍水丞銘
磞磁水丞銘
水晶圖書銘
水匙銘
碧瑪瑙水丞銘
英石筆山銘
緑磁筆山銘
筆銘
墨銘
靧面銅盆銘母劉恭人妝中遺器,至乾隆丁未,九十八年
圖書合銘
會圍短檠銘
燭剪銘
白銅手罏銘
荈缾銘
木櫝銘
小几銘
鬚鑷銘
剔牙簽銘
拜匣銘
墨海銘
方楞面盆架銘
椸架銘
錫鐺銘
古鏡銘
酒壺銘
酒盃銘
茶瓶銘
鐵鎖銘
花梨算盤銘
五銖錢銘
匙鑰銘
紗燈銘
殿試燭罩銘
殿試硯罩銘
膽缾銘
棕扇銘
竹節匙箸銅缾銘
古長笛銘父贈公遺器
蒲席銘
黄山杖銘
履几銘
辛酉寧武府署春帖
大門
儀門
官廳
宅門内
宅門外
内宅大廳
内宅門
大客廳
壬戌春帖
大門
儀門
角門
官廳
西書房
宅門
内宅門
住房廳柱
上元爲百姓演劇聯
癸亥春帖
大門
儀門
書房
官廳
跋
附刻[1]
寧武府志總序
聖制、御幸
星野
沿革
疆域
城池
關隘
山川附古蹟、橋梁、水利、景物、辨証
學校
衙署
田賦
郵驛
鹽法
風俗
物産
兵制
武事
科目、武途
職官、名宦
人物
孝義
列女
祠廟寺觀附塚墓
府藝文
屬縣藝文
篇什
祥異
附録
辑佚詩文
修補城東來龍引[1]
腰帶山絶頂[2]
傳
魏元樞傳[3]
汾州太守魏公傳[4]
魏元樞傳[5]
《與我周旋集》簡介[6]
後記
[]